梧州记忆 | 粤剧民间音乐社团“私伙局”

  • 2018-07-28 09:51:22
  • 点赞量:2711
  • 点击量:51154
  • 作者:

梧州记忆 | 粤剧民间音乐社团“私伙局”

2018-07-27 19:07乐器/文化

如果你也经历过以前的年代,你就会知道,这一种形式的粤曲可以用三个字去形容,就是“ 私伙局”, 用专业一点的讲法,其实私伙局是流行于广东及海外粤语地区的民间音乐社团。私伙局形成初期,主要为好友、街坊间的自娱自乐。至民国初年,私伙局渐渐形成稳定的社团组织,并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和曲艺家,兴盛一时。记得以前在梧州大榕树下,桥底等地方经常会听到粤曲的声音,而这因为这次的话题也有幸请到了梧州以前很名的粤剧前辈李小玲与罗国樑一齐来聊一下这段关于粤剧私伙局,梧州人的回忆。

李小玲

罗国樑

梧州最初有私伙局的出现,可追溯到1912年。那一年,梧州最早的曲艺团体“乐乐乐”成立,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梧州的曲艺活动发展迎来了全新时期。乐和社、凯社、韶社、半闲乐社、盐业工会俱乐部和中山室等一批乐社陆续成立,这些团体的组成人员大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喜欢唱粤曲,喜欢和知己同好相聚在一起自备乐器吹拉弹唱。他们或在街头寻一块空地,或受邀走进酒楼等地演出,或相约室内自娱自乐,这便是梧州粤剧私伙局发展的最初状态。

粤曲

起源

Part.1

粤曲起源于广东佛山,而后慢慢流传于两广和港澳地区。梧州粤剧私伙局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广东的影响。当时除了本地的几个曲艺队,不少来自广东的曲艺团队也频频来梧州演出,他们经常在总统酒家、大东酒家、大西园和国华公寓天台等酒楼茶馆演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在没有专业的粤剧团队存在的情况下,这些业余团队构成了梧州早期粤曲文化中的一大部分。在这些团队里边,除了像大同曲艺队、乐和社等民间团体外,一些单位也成立了文艺团队,粤曲自然也成为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Part.2

在跟李小玲老师说到这个私伙局的时候,她就回忆起了当初刚刚来到梧州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

"从60年代起,在文革之前我们有个木偶剧团,以唱为主,以表演木偶为辅,所以比起木偶剧团我们的机会没有那么多。大南酒家现在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表演空间,包括卖旧衣服等等。另外还设有一个茶座,那时候应该是梧州曲艺的起点。"

罗国樑老师就说当时这样的粤剧文化的聚会并不叫私伙局,而是叫做文娱组,曲艺队,在60年之前也有很多不同的队伍,包括了大同曲艺队、乐和社、凯社、韶社、中山室等,这些团体的组成人员大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喜欢唱粤曲,喜欢和知己同好相聚在一起自备乐器吹拉弹唱。他们或在街头寻一块空地,或受邀走进酒楼等地演出,或相约室内自娱自乐,这便是梧州粤剧私伙局发展的最初状态。

在文革前,这样的文娱组,曲艺队发展得也很不错,但是到了文革时期,因为各种的原因,曲艺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期,那时候有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的方式方法,经过十多年的洗礼,当文革结束以后,梧州市那些文娱组现在才叫私伙局,才开始慢慢的兴旺起来.

你需要了解的

粤剧文化

Part.3

从以前80年代到现在曲艺的发展多了很多。

说到兴起的曲艺,还要说起以前梧州的文联粤乐社,而当时的李小玲老师与罗国樑老师就是当时的带头人,因为当时他们两都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所以也肩负起了粤剧文化的推广的责任,可是那时候还不可以随便说唱就唱,出去演出还要有个证。

“改革开放前,不能叫私伙局。就算是私下唱,都不能这样称呼,改革开放后在文化局支持下才允许这样叫。"

两位老师在粤剧的文化推广,传承,及弘扬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80年代两位老师也算是梧州粤剧的大名人了,参加过了很多不同场合的演出,其中包括了很多私伙局也会叫他们去帮忙开场,撑场。要知道以前很多的粤剧爱好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登台表演,却又有演唱的瘾头,才自发组织起来自娱自乐。所以私伙局组成人员不等,大凡喜欢粤曲的人都可参加。私伙局活动的时间地点不定,以“就人就时”为原则。“就人”就是选人员容易集中的地方。比如城乡家庭闲屋、大榕树下、空旷地等。所谓“就时”,就是什么时候有空,大家就随时集合起来。所以私伙局大都比较业余,没有什么表演的经验,包括了唱腔、形体,选曲等等都没有正统地学习过,在李小玲老师跟罗国樑的带领下,也渐渐有了很好的发展。

对于这样的粤曲私伙局在发展方面,两位老师介绍“以前我们梧州人有一个历史粤剧曲艺情结,很喜欢听很喜欢唱。”

粤曲

私伙局

Part.4

在改革开放之后,梧州的各位行业都开始了发展的势头,而曲艺也不例外,两位老师在聊天的时候都有说起那时候在梧州西江边停靠的水都乐,水上乐园,对于这两条船,我相信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记忆,改革开放后上面也会有曲艺的表演,每到晚上船上灯光璀璨,高朋满座,很是热闹,虽然到了现在我们年经一代人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但我们却可以在老一辈人口中去听到这样的叙述,不能不说实属不易。

私伙局其实就是业余粤剧坊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因为完全由民间自发组合,自带乐器,自娱自乐的特点称之为“私伙局”。我记得他们好像也是在乐器方面的一定的标配的!比如有二胡,扬琴,笛子,虽然简单,但是也算是五脏俱全了。

李小玲老师这样说:“以前80年代乐器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现在乐器质量越来越高。以前的人很热爱演唱,甚至从早练到晚。现在想要唱的话大多数都是在周六自行组织,大家都有时间排练。有点不同的是,私伙局的人全天都在排练演出。”

参与演唱的演员,要将对曲目的理解不仅从感性上处理,更要在理性上去读懂人物而更好的去表演。这样在表演方面才会越来越好听,才会有质的提高。”

私伙局要发展,应怎样做?

据说,私伙局平时自娱自乐,到春节则游乡挨户去作有偿演唱,此谓之“贺年”。碰上谁家办喜事,也会请私伙局到家里演唱,有的还充当迎宾乐队。在市区活动较正常的私伙局有多个,大都分布在河堤等老城区一带。

私伙局是“民间音乐曲艺社”的俗称,这种活动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当时的曲艺爱好者以客厅为舞台,相约一群伙伴,或数十人,自弹自唱,这种娱乐方式一直沿袭至今。

传承

经典文化

在梧州,就活跃着一批粤剧私伙局,他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给群众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更为梧州粤剧文化的发展输送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私伙局却遭遇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明天12:00——12:30《梧州记忆》节目将为你讲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私伙局将何去何从,梧州的粤剧又将如何借助私伙局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以发展壮大,传承下去?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75881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15389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