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范宝文:中国文化为我的人生开辟了“新路”
澳大利亚范宝文:中国文化为我的人生开辟了“新路”
2018-05-23 16:05:26 来源: 华龙网 0 条评论


华龙网5月23日15时50分讯(记者 蒲思静)在重庆图书馆内,一场跨越中外的图书互赠仪式正在进行。来自澳大利亚的青年汉学家范宝文将自己参与撰写的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赠予了馆长任竞。作为回礼,任竞也拿出自己主编的《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送到范宝文手上。
5月22日下午,由文化与旅游部主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承办、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具体实施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重庆)的26名汉学家来到重庆图书馆进行研修考察。期间,范宝文与其他汉学家一起了解图书馆历史、体验碑拓和雕版印刷,并收到了馆长赠送的一份“厚礼”——数字图书馆阅读卡。
用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化
范宝文热衷学习,喜爱读书,更痴迷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重庆图书馆内,范宝文正饶有兴致地体验雕版印刷术。在覆有宣纸的木雕版上,范宝文用鬃刷来回刷制,几分钟后,一张印有《三字经》的书页便完成了。
范宝文感兴趣的不止于这项从隋唐就有的印刷技术,更有刻在木雕版上的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对于中国文化,范宝文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在拿到自己印刷而成的《三字经》后,范宝文还一字一句的了解了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
范宝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由来已久。2000年,一群中国青年艺术家在澳大利亚举办艺术展。展架上,做工精湛的器物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艺术完美结合。从这些器物的细节处,范宝文似乎可以窥见了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范宝文决定,要亲自去中国看看,即使在出发前,他还只会一句中文,那就是“你好”。
在通过一本中文短语书,学习了几个常用的生活词汇和计数方式后,范宝文便独自背着书包向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和四川出发了。在范宝文看来,那里可以认识真正的中国。
在从广州开往成都的火车上,一位年轻小伙的主动邀约给了范宝文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热情。一路上,两个年轻人聊着各自家乡的风俗趣事,别有滋味。离别时,范宝文说了声“谢谢”,小伙子用中文回了句“不客气”,这也是范宝文在中国学习的第一句中文。
对于范宝文来说,首次中国行不仅建立了自己学习中文的信心,更为自己的生活开辟了新路。回到澳大利亚后,范宝文通过熟悉中文剧本等方式学习中文。在攻读硕士期间,范宝文结合在中国的见闻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最终,他辞去了在政府的稳定工作,开始在博士期间潜心研究中国文化。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研究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范宝文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在这样的研究中,范宝文才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可能是自己一辈子也探索不完的。


被中国文化影响的生活
在自己的国家,范宝文是个有“中国味”的澳大利亚人。他会和太太一起通过短信练习中文,会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寻找“中国味道”老干妈,会跟随中国大师练习“中国功夫”太极拳……这些年,范宝文生活里“中国味”越来越重。
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为核心思想的太极拳,改变了范保文的生活节奏。4年的太极拳学习结束后,范宝文又转而学习起了“禅坐”。每天早上7点,40分钟的“禅坐”已成为范宝文生活的“必修课”。“我的肢体动作越来越少,但头脑中的思绪却越来越多。”
此次研修,范宝文一直与身边的事物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既不过分疏远,也不过分亲密。在行驶于小三峡的观光游轮上,范宝文独自站在船头观赏,静默不语。范宝文觉得,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应该是顺应自然的,是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的。
向内追求本心的同时,范宝文也向外思考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勾起范宝文有这项研究意向的,是一张《功守道》的电影宣传海报。他不明白,马云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为什么会出演一部中国武术电影。
也因此,在重庆师范大学的主题研修中,范宝文将这个话题定为自己的研究主题。研究中,他接触到了更多中国企业时常用到的词汇,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这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词汇,似乎又让范宝文看到了中国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国度,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的交融中又一次“握手言和”。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