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间地方小戏是地方上的大事

  • 2018-05-16 09:53:02
  • 点赞量:1924
  • 点击量:36143
  • 作者:

保护民间地方小戏是地方上的大事

[日期: 2007-06-27][字体:  ]

    文章来源:人民网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戏曲尚存368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317种,2005年统计现存260多种



  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山西、福建、山东、广东、河北、四川、贵州、青海的27个剧种的27出经典剧目亮相首都舞台。演出的剧种除梨园戏、莆仙戏、晋剧、蒲剧等少数大剧种外,大部分是地方小戏和民间戏剧。有来自民间的歌舞小戏,如耍孩儿、临县道情、朔州秧歌、碗碗腔、梅林戏、花灯戏、五音戏、正字戏等;有民间祭祀仪式剧,如锣鼓杂戏、贵州地戏等;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黄南藏戏等。这些珍稀剧种集中展演,充分反映了我国戏曲文化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统戏曲艺术领域做出的成绩。 
  
  民间小戏反映了各地、各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是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向来存在着“大戏”和“小戏”的功能分野;存在着农村与城市的风格差异;存在着民间与上层社会的审美区别,中国戏曲也就在这诸多的文化格局中交融、渗透。此次展演的珍稀剧种多是“小戏”,反映了我国各地、各民族群众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这些“小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祁太秧歌《偷南瓜》中,怀孕的少妇想吃南瓜又无钱来买,便偷偷摘了一个,恰被看瓜的老农发现。开始老农要扯孕妇见官,后经孕妇说明情况,老农不仅原谅了孕妇,还又摘了一个大南瓜送给孕妇。此剧通过瓜农与孕妇之间的喜剧冲突,表现了晋中人民的坦诚与善良。临县道情《菜园配》演小叔子和小姑主动为守寡的嫂子和恋人牵线,并得到了婆婆的理解,反映了吕梁地区群众朴素而美好的爱情婚姻观。朔州秧歌《泥窑》,演兄妹俩一边泥窑,一边唱民歌,掩护了被敌人追捕的刘秀,反映了晋北人民勇敢机智、诙谐幽默的性格。

  珍稀剧种各具特色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反映了各地、各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如临县道情的曲调,源于道教音乐,悠扬而婉转。临县道情在清朝道光年间由说唱发展为戏曲,清末民国初年不仅在晋西盛行,而且流传到陕北。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吸取了道情的曲调,创造了脍炙人口的《翻身道情》,由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后,流传全国。戏曲《菜园配》集中了临县道情的丰富曲调,其中就有《翻身道情》中的旋律,观众听了非常亲切。闽南的梨园戏、莆仙戏的音乐,保留了唐宋大曲的曲调和演奏方法。唐玄宗李隆基善击鼓,用一个黄金做的小狮子压在鼓面上,通过移动小狮子而改变鼓的音高。今天梨园戏和莆仙戏的鼓师,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打鼓技巧,以脚代替小狮子,通过脚在鼓面上的移动,改变音色,演奏出变化无穷的鼓乐,烘托出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正字戏《姜维射郭槐》中跑布马及圆场表演,借助演员身手步法与马形道具的相互配合,展现将士骑马的表演,具有中国戏曲形成之初的写实风格。灯戏《闹隍会》中的坐抬杆、过河的身段表演是从山乡生活习俗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浓郁的川北乡土气息。参演的每一个剧种都有其鲜明的地方风格,每一出戏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珍稀剧种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这次展演的锣鼓杂戏,形成于宋金时期,反映了我国戏曲的早期艺术形态;梨园戏、莆仙戏形成于元明时期,是曲牌体戏曲的代表;蒲剧、晋剧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板腔体戏曲的代表;祁太秧歌、临县道情、川北灯戏、五音戏等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是民间小戏的代表;婺剧、闽剧、川剧演唱声腔和表演手段丰富,是多声腔剧种的代表;黄南藏戏《宫保多杰听法》的表演古朴凝重,是少数民族戏曲的代表。

  近20年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民间小戏已有100多个剧种消亡了

  我国的戏曲剧种十分丰富,在历史上曾有394个剧种。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尚存368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317种,2005年统计现存260多种。这些珍稀剧种虽然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它们大多流布在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流传范围比较小,经济基础比较弱,政府投入少,观众花钱看戏的能力低。演出团体以业余剧团为主,很少有专业剧团,生存状态比较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青年大部分到城里打工,地方小戏从业人员越来越少,观众越来越少,演出活动越来越少,演出剧目越来越少,传统的表演技艺得不到传承,许多剧种已经消亡和正在消亡。近20年来,消亡的100多个剧种,几乎都是民间小戏剧种。

  地方小戏的保护工作要贯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方针,为民间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国务院公布的518项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受到保护的戏曲剧种占92项,所涉剧种达110个,显示出我国政府对以中国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积极保护的决心和态度。要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把所有的民间小戏纳入各级政府保护的范围,加大对珍稀剧种保护投入的力度,确立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民间戏曲的研究,在剧种的发展上要多元化,切忌一个模式,要保持戏曲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民间戏曲的根在民间,要把民间戏曲的演出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掘和创作适合民族、民间戏曲剧种上演的剧目。要加大对民间戏曲的宣传力度,电视广播要开辟民族民间戏曲的栏目。中小学要把民族民间戏曲作为乡土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对民族民间小戏的观赏兴趣。

  只要全社会都关心民族民间戏曲的保护发展工作,我国的戏曲文化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77769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17538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