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古城来追溯雄安的前世今生

  • 2019-06-23 10:26:36
  • 点赞量:6336
  • 点击量:116318
  • 作者:

从一座古城来追溯雄安的前世今生

王金波

   要:雄安,燕南赵北这块跌宕热血的土地,豪情壮阔的故事流传千载,颛顼建鄚城,公孙瓒失高京,安史之乱中的史朝义田承嗣叛军据鄚州城对抗大唐九路节度使,燕云十六州割让后中原痛失天险,宋辽对峙的军事前沿~~~~~

关键词:雄安新区、雄县、安新、容城、高阳龙化乡,任丘北部三乡镇鄚州镇、七间房乡、苟各庄镇、鄚州古城,唐朝鄚州辖六个县

赫赫始祖,吾族肇造。生而圣德,先皇帝胄。
广莫之野,濡水之滨。初封高阳,构筑鄚城。
疏而理政,静而有谋。养材任地,文成武凑。
载时象天,惠泽谷稻。治气训化,神道设教。
乐效八风,承云五英。创始父系,民神分治。
南北东西,神民万邦。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世道沧桑,历数千年。圣德不传,兄弟阋墙。
强邻环伺,分裂我邦。寰中衅事,美日狂张。
思慕先祖,懿德高风。不周麈战,区宇一统。
东夷西濮,民族团结。炎黄融合,南北归心。
莫族蒙難,四散東西,祖國體恤,恩准放行。
回歸故里,叩拜祖宗,以盡孝道。
愿我族人,矢志統一,歷盡災劫,多難興邦。
今逢盛世,国运日昌。富国强军,雄立东方。
华夏子孙,再谱华章。昭告先祖,伏惟尚飨。

这是20161013日在当时任丘市鄚州镇古州村,世界莫氏宗亲总会河北鄚州寻根祭祖大典上,东莞莫国胜撰写的《颛顼大帝祭文》。

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至2l世纪初)五帝中有个名叫颛顼的很有才干,他修了一座叫鄚城(今河北任丘市北18公里处的鄚州镇古州村),颛顼的族人很多,分为八支,其中有一部分人定居在鄚城。后来鄚城的公族后代就以地为姓,住在鄚城的就叫鄚姓。这是莫姓的立姓地。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命集贤学士包改古文,以鄚类郑去邑为莫,世代相传为莫姓。这就是莫姓的起始。这是国家史籍认定和众所周知的莫氏祖源。 

“莫邑疆”古印出土于莫邑古城遗址,即今天的古州城遗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枚古国印玺。莫国为西周时期诸侯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其他强国吞并,先后成为燕赵两国的附庸。莫邑古城(古州城)的可考历史至少追溯到西周时期,然而莫邑古城的历史应该更为久远,相传莫邑古城是五帝之一的颛顼所造,故而又名颛顼城,是否由颛顼所造尚需考证,但是就莫邑古城遗址的规模在先秦时期比一般的城邑要大许多,即使后来隋唐之际修建的鄚州城都略小于莫邑古城的规模,而且莫邑古城又与绝大多数古城遗址不同,莫邑古城为圆形城池,周代及周之后的古城多为方形或者长方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莫邑古城的古老之处。另据《莫氏族谱》记载:颛顼帝造鄚阳城(莫邑),颛顼的支庶子孙留在鄚阳城驻守,后来以邑为姓,遂出莫姓。
   
莫姓,和《百家姓》中所有姓氏一样,80%以上的莫氏都是以古鄚国之鄚于公元前22世纪末至2l世纪初时期,全国大面积定姓时,居住在鄚国的公族后代以地为姓,确立了莫姓。此外,有20%左右的莫姓是在鄚城立姓以后,才发生的,如以氏为姓(靠姓),赐姓、改姓、慕改莫等形式立为莫姓的。如莫敖之莫。他的前辈是从鄚城迁到楚国去的,后来由于莫敖家族昌盛,形成了莫敖氏,不少人自愿归属为莫敖氏,久而久之靠为莫姓,后人称为莫敖之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始划分为36郡,钜鹿郡为36郡之一‘(当时的郡相当现在的省级),鄚属钜鹿郡所辖,因故钜鹿成为莫氏第一郡望。所以不少地方莫氏在香火上横批写“钜鹿堂”。 
   
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十二月,鄚县农民起义,朝廷派兵镇压,将成年人杀死,15岁以下男子分赐给诸臣为奴。这就是后来鄚州无莫姓的由来。

2018420日,河北省下达通知,原任丘市的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三个沿白洋淀乡镇划归雄安新区雄县,便于白洋淀水域的集中统一管理,为习主席千年大计的成功实施架桥铺路。
   
我们村在鄚州城南五华里,由于离得近,我便经常光顾这个有些破败的小镇。从小我一直认为鄚州是一个迷,城北高耸而荒凉的土城墙,城南斑驳而幽暗的城门洞,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长大后,我有时和几位好友一起登上高高的土城,争论和探讨古城的历史,不免生出无限感慨。

无论是安史之乱的生灵涂炭,还是燕云十六州的扼腕叹息,不管是宋辽交界的边塞要冲,还是燕王扫北的金戈铁马,历史带给了鄚州太多的战乱和纷争,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传说,让后人穿越时光的隧道,追寻悠远而灿烂的文明。

鄚州古迹众多,最负盛名就是城北的鄚州大庙。鄚州大庙是在鄚州城衰落之后闻名的,明清时期鄚州处在南方七省的进京通道上,便利的交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清朝后期,随着京广、津浦两条铁路线的修建,南方的进京通道移到了保定和沧州,鄚州失去了交通优势,彻底衰落了。

清诗人安致远:过鄚州
  古戍苍茫朔气横,黄尘扑面野云生。

  人传燕赵悲歌地,水咽荆高变鰴声。

  百战河山馀废堞,清明烽燧尚孤城。

萧萧落日催征骑,愁听荒笳到耳鸣。

鄚州城位于任丘城北16.5公里,始建于东周时期,周朝为古国名。东汉时为鄚县,唐景云二年(公元711)设鄚州,辖鄚县、任丘、文安、清苑、归义(今河北雄县)、唐兴(今河北安新)等六县,是鄚州史上最大版图。宋熙宁六年(1073)废入任丘。鄚州之名,一直延用至今。鄚州是名医扁鹊故里,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左传》载,“鲁召公六年(公元前536)冬,齐侯北伐燕,战于鄚。”五代时期,石敬塘曾与契丹多次战于鄚州一带。古鄚州城历代修建。其城池雄伟宽阔,呈纱帽形,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2公里,城墙为土城,宽约30米,高5米。现存南城门,当地人称“南阁”,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城北部土城墙保存较好,气势雄伟,连绵险峻。

此诗的作者写古城鄚州是曾经的战略要地及战事后景象,废弃的城垛,苍凉的胡笳声,给人以悲伤的心情,同时也写出了燕赵自古多慷慨的真实情景。

公孙瓒赶走朝廷委任的幽州牧刘虞后,全部占踞幽州,“猛志益盛”。他听信当时的民谣:“燕南陲、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励,唯有此中可避世”的说法,认为“鄚”这个地方正符合童谣所言。于是决定“徙镇”,即把幽州刺史治所移至鄚地。在鄚城北修建“易京”,又名“高京”。唐代章怀,太子贤所作《后汉书注》记载:“易京故城在今归义(雄县)县南十八里”。具体地址待考。
     
“易京”城池建筑颇具规模。城内盛修营垒,建楼观数十座,临易河,通渤海。用米汤和泥筑城墙,以铸铁做城门。城内积存军粮三百万觥。又命士兵开垦屯田,以供军粮。公孙瓒自以为所筑的新京城固若金汤,可以高枕无忧。于是终日在城内花天酒地,拥美女,看歌舞。“居于高京,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之门”,专由姬妾侍奉。如有书信公文,俱送至城下,由侍女用绳索吊上城墙,送入宫中。又让城中妇女练习大声说话,以便于数百步内“传宣教令”。由于公孙瓒只知在城内骄奢淫逸,疏远了部下和幕僚,无所亲信。以致谋臣猛将“稍有乖散”。而他自己却认为“吾诸营楼露千里,积谷三百万觥,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建安三年(公元l98)秋,袁绍统兵攻打高京,公孙瓒一面派其子公孙续求救于黑山诸帅,一面让部下士卒“筑三重营以自固”。但是,由于袁绍兵攻城甚急,又挖地道直通城内,犹如“神兵天降”,“状若鬼神,鼓角鸣于地中”《汉书·公孙瓒传》,公孙瓒还以为是援军到来,带兵出城接应,被袁绍兵截杀,狼狈逃回城中。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绍攻破高京城。公孙瓒自料必死,将其姐妹妻小全都缢死,然后引火自焚。
     
公孙瓒骄逸丧高京,成为千古笑谈。八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为即将到鄚州赴任的好友梁仲通送行时,写了一首诗,重提公孙瓒失高京故事,告诫梁仲通到鄚州任上,记取公孙瓒失败的教训。仅录原文如下:
                                       
送将官梁左藏之鄚州
         
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励。
         
至今父老哀公孙,燕土为城铁作门。
        
城中积谷三百万,猛士如云骄不战。
        
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
       
岂知千骑平时来,笑谈謦生风雷。
           
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宴开。
           
东方健儿虓虎样,涕泣怀恩廉耻将。
           
彭城老守亦凄然,不见君家雪儿唱。

安史之乱唐代7551216日至7632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战乱结束:

  上元二年(761)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在莫州城下,唐军九路节度使与史朝义田承嗣的军队激战,叛军八战八败,士气低落。

  宝应二年(763)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基于迅速结束战争的考量,任命安史余部田承嗣魏博节度使李怀仙幽州节度使李宝臣成德节度使薛嵩昭义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中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岸。  
  燕云十六州是指

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河北蓟县)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雄安新区中南部)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瀛州(今河间、献县、肃宁)和莫州(今任丘、安新、文安、雄县一带),后来被后周占领,辽朝实际有十四州。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汉族政权感受游牧民族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朝廷对不断人侵的契丹发动反击。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主战场在鄚州、雄县、霸州、高阳、河间一带。

六月,宋太宗御驾亲征。行辕设于真定(今正定)。并命发河北、京东粮草赴北面行营。太宗率大军从真定出发,克易州、涿州、直抵幽州(今北京)城下,破辽兵于城北。七月,辽将耶律沙领兵与宋军战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初,宋军胜。后来耶律休哥率军左右夹击宋军,获大胜,追杀宋军30余里,宋太宗仅以身免,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76193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15478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