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腾蛟 龙蛇走笔——刘树强书画艺术的雄浑气象与人文品格




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星空中,刘树强先生犹如一颗历经岁月淬炼而愈发璀璨的星辰。这位生于1938年,自幼便以笔墨立身的艺术大家,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双重身份,在丹青与文墨之间架设起一座贯通古今的虹桥。其艺术世界既呈现着金戈铁马的雄浑气魄,又流淌着文人雅士的灵动才情,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上所展现的"豪放中见法度,灵动中显筋骨"的独特风格,恰似一部用笔墨书写的生命史诗。



一、碑帖熔铸:传统根基上的艺术突围

刘树强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书法的深度浸润。青年时期遍临金文、隶篆、行草的治学经历,使其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笔墨修为。在商周金文的斑驳古意中,他领悟到线条铸造的生命力;于秦汉隶篆的方正气象里,参透了结构布局的庄严法度;更在魏晋行草的潇洒挥毫间,把握了气韵流动的精髓要义。这种对传统书体的全面研习,非但未使其陷入复古窠臼,反而锻造出熔铸古今的艺术慧眼。

十二米巨制《心经》书法长卷堪称其传统功力的集中展现。在这幅气势恢宏的作品中,小楷笔法严谨而不失飘逸,每个字的结构都如榫卯般精确,整体却又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贯通。特别是"观自在菩萨"数字,笔锋起落间既有北碑的雄强骨力,又蕴含南帖的灵动气韵,将宗教经典的庄严与书法艺术的美感完美融合。而《吉祥图》等作品则展现出他对传统文人画的深刻理解,题跋书法与画面意境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完整艺术形态。



二、雄健灵动:个性化书风的审美建构

经过数十年艺术锤炼,刘树强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在豪放奔腾的笔势中见严谨法度,在灵动飘逸的线条里显铮铮筋骨。观其行草作品,笔走龙蛇间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又保持着"绣花针落地"的精准控制。这种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质,与其兼具作家与书画家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

在文学创作中积累的叙事能力与情感张力,自然渗透到书法表达之中。其书写的《回民支队》《英雄马本斋》等作品题跋,笔力雄健如铁画银钩,将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昂气概形诸笔端;而创作《莲花魂》时的题字,则转为清雅秀润,恰如其分地烘托出高洁品格的诗意表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北方书风的雄浑大气与南方书艺的灵秀温润熔于一炉,形成既具燕赵风骨又含江南韵味的独特美学品格。



三、文墨相生:艺术境界的哲思升华

刘树强书画艺术的深层魅力,在于其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文思考与精神追求。十二米《心经》长卷的创作绝非简单的宗教文本抄录,而是通过书法这一特殊载体,将佛教智慧转化为可视的精神图谱。作品中每个字的起承转合都暗合禅机,整篇布局犹如修行者的顿悟历程,展现出"书为心画"的至高境界。

作为资深作家,刘树强将文学创作的叙事性与思想性带入书画艺术。其获奖党刊融媒体创新案例证明,他始终保持着艺术与时代的对话能力。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时,既能以雄浑笔墨再现英雄群像的壮烈,又善于通过精妙细节传递人文温度。这种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使其作品具有了穿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四、守正创新:当代书坛的典范意义

在传统书画艺术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代语境下,刘树强的艺术实践具有特殊的示范价值。他既不像某些书家那样刻意求新而失却根本,也不固步自封于古法而拒绝时代气息。其艺术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将碑学与帖学的对立转化为互补;二是让文人书法的雅趣与大众审美的通俗达成平衡;三是实现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

从河北曲艺界的早期耕耘到南国杂志的笔耕不辍,刘树强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其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珍视,不仅因为艺术价值,更因其承载的文化重量。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艺术的今天,这位八旬艺术家依然坚守笔墨阵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