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陷阱与被解构的兽性 ——评华海《黑熊》中的寓言拓扑学
- 2025-04-26 11:06:43
- 点赞量:1177
- 点击量:18384
- 作者:总秘书处(General Secretariat)
黑熊
诗/华海(广东)
黑熊的黑。
孩子铅笔下的熊,越描越黑
被黑的熊,有丑和笨的喜剧元素
它被叫做瞎子,在一篇博士论文里
戴博士伦的娇小的A女士把它阐释为
原始的盲目力量
她似乎设置了一个文字陷阱
让一只黑熊盲目地掉下去
至于后面都是套路
熊掌、熊皮被一把闪光的利刃分解
游刃有余的技术莞尔一笑
当我读完一部黑熊简史
掰下一只文字的棒头,丢掉另一只
棒头的文字,发现自身也陷落在
自卑和不堪的低处
甚至不敢仰视上面那束傲人的目光
我一直疑惑,有人遇到过真正的黑熊吗
在荒野上,它如何像一团黑色的光闪耀
然后又消失无影?
可能这仅是我臆想的一次历险
当我跟孩子谈到黑熊的时候
其实说的是一位叫黑熊的诗人
他又丑又笨又瞎,像一篇古老寓言
(发表于《星星》诗刊2020年7月上旬刊)

"所有高级文化都是对残忍的精神化。"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的断言,在华海的《黑熊》一诗中获得了惊人的当代回响。这首诗以"黑熊的黑"开篇,立即构建了一个符号学迷宫,在这里,真实的野兽被层层文化符号所覆盖,最终成为"又丑又笨又瞎"的寓言角色。
诗歌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异化过程:从孩子铅笔下的涂抹,到博士论文中的理论阐释,再到"熊掌、熊皮被一把闪光的利刃分解"的学术暴力。德里达所说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在此得到了黑色幽默式的演绎——当诗人"掰下一只文字的棒头",他发现自己也陷入了这个符号系统的陷阱。这种"镜像交换"的修辞策略,使诗歌获得了拓扑学的变形能力:黑熊、学者、诗人三者在符号层面不断转换位置,形成令人不安的等同关系。
华海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这个存在主义主题。"一团黑色的光"这样悖论式的意象,既是对真实黑熊的想象性追寻,也是对符号暴力的诗意抵抗。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冷峻的讽刺与忧郁的自省间摇摆,正如阿多诺所说:"艺术是对苦难的测量,也是对幸福的承诺。"当黑熊最终被还原为"一位叫黑熊的诗人"时,这个结尾完成了一个精妙的后现代主义戏法——通过将动物寓言化,诗人反而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寓言性处境。
在诗歌的深层结构中,"黑熊"成为一个流动的能指,它既指向被文明驯化的自然,也象征着被学术体制规训的思想者。福柯关于"知识即权力"的论述在此得到了诗意的印证:"游刃有余的技术莞尔一笑"这一句,冷酷地揭示了知识生产背后的权力机制。而诗人最后的自嘲,则是对这种机制既妥协又反抗的复杂姿态。
《黑熊》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动物寓言,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当诗人问道"有人遇到过真正的黑熊吗"时,他实际上是在追问:在符号的密林中,我们是否还能遇见未被阐释污染的真实?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诗歌本身,或许就是一团在符号荒野中"闪耀然后又消失无影"的黑色光芒。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