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骚达沟艺术初论


        中国骚达沟原始艺术初论

没有美术学的眼光,考古学的研究无法窥探人类的灵魂。脱离考古学的研究,艺术学可能使人类的文明遭到扭曲。吉林市骚达沟原始艺术演变示意图01

 

     

    吉林市船营区骚达沟遗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作为北漂回吉林市艺术乡建的职业艺术家2020年与吉林市收藏家协会啜铁忠先生前往踏访,在遗址所在骚达沟平顶山山顶岩基之上,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突兀曲屈蜿蜒的岩脉,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依石脉走向仔细辨认,初步推测是一条“石龙”。今年6月,再约热爱乡邦文化的文史爱好者李桂华女士同往再探,进一步认证两年前的推测。目测龙身长约10多米,体宽0.7米左右,它探首、曲身、翻转、翘尾,充满动感。让人心生无所畏惧、英姿勃发地腾飞于天地之间的神奇的魅力。此次还发现与此龙并行的还有另一处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刻,只是体态较小,只露出背脊,长约2米,宽约0.20米,推测也是一只“石龙”,似潜淵状。同行的皮福生先生在其旁不远处又发现一条形体更小的石龙(后来确定是中国最早的凤造像,见011,身长约1米,宽约0.3米,弓背,屈身,呈攀爬状。图片:骚达沟遗址山顶现场02

 

  1958  1960,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于西流松花江流域的吉林市郊二道岭子、小阿什、碾磨(磨盘)山、马(冯)家屯和北山等遗址辨识出了以“表皮素面或饰纹饰,纹饰有篦纹、划纹、指甲纹和按压纹”陶器为特征的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一”(左家文化)、“文化二”(青铜时代的西团山文化)和“文化三”(汉夫馀时期的东团山文化)。

   骚达沟遗址岩脉雕刻龙作品,是中国东北新石器时期7000-9000年,即吉林市郊新石器时代“左家山文化”之后的又一次发现,对东北亚早期的人类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为“文明发端”查海石塑龙作品之后,我国北方石器时代第二个具有公共艺术品属性的岩脉群雕龙作品。

  中国东北地区在吉林骚达沟岩脉龙发现之前,最早的龙造像是辽西杨家洼遗址8500年左右)的两条鸭嘴龙。下左图03杨家洼土塑龙右图04:骚达沟岩脉龙文化早期作品:鸟首石雕龙。

 

 

 

骚达沟鸟首雕刻龙石器是(四分之三半球体)系列龙作品中的一件,造像朴实,工艺原始,应该是的一件石雕作品,中晚期龙造像完整统一,蛇身有角有尾,如山顶岩脉龙的造像(见010/011图)鸟首雕刻龙石器浅红色花岗岩(火成岩)打制,石器表层风化严重,打制痕迹清晰可见。整体观察石器似鸟首状在石器底面鸟嘴相对立面清晰的人工石片切割痕迹,羽冠状器型正立龙的造像,尖嘴、有眼、似鸟瞰之势是渔猎民族最初轮廓与鱼轮廓简单嫁接复合龙造像,寓意龙可潜渊,可腾飞于天地之间,祈求龙有神灵的大能保佑他们渔猎顺利。鸟首雕刻石器底面长期与物面接触,保持良好原始石片切割痕迹,台阶与颜色清晰完整,裸露部分风化严重,树木根须依附在表面凹槽缝隙中,表层仍残留原有包浆,祭祀用的长期陈设石

骚达沟旧石器晚期装饰品叶形石器,做为新石器时期早期玉石器造型艺术代表性装饰品,审美特征延伸到石斧等重要工具型制中,并且伴随石器的型制与图腾信仰的变化而改变,(见下图右:叶型石斧到墨玉斧演变图05

其中系列墨玉石斧的精品型制在形成过程的完整性,完成时的抽象性、概括性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造像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北方龙文化家族代表性玉石器作品墨玉龙斧造像古朴无华,比例简洁厚重,有斧中王者之气,兼具后来斧钺之势与骚达沟文化龙斧同一时期的(8000-9000年)杨家洼玉石斧(见06图),骚达沟墨玉斧与石综合型制),完成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作为权器功能的基本范式玉石器型制审美延续至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骚达沟的石雕龙、玉斧、石锛型制,与杨家洼土龙造像、石锛、石斧型制相比较,相同文化背景,相同文化期,不同地域的型制玉石艺术产品06图)

杨家洼泥塑龙造像用手工泥塑在居室地面中心03图),泥塑龙的下方为墓葬。根据当时的考古报告,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8250年)时期,依然以狩猎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生存方式,耕作只是辅助的食物供应方式,在土塑龙概括的图形中可以感受到这种生存生产方式。用抽象圆形图案表现运动方向与动势,突出重点,概括再当时人类狩猎的场景。如果说达沟鸟首雕刻龙艺术04图),泥塑龙的艺术表现,在创作上是一次跳跃提升,东北新石器时期龙题材作品的经典之一。杨家洼土塑龙与黑龙江小南山玉玦龙以吉林骚达沟岩脉雕刻龙为中心,形成一南一北相映成辉的经典龙造像作品创作方式以动物轮廓平面嫁接手法造像用抽象符号表述重点。创作条件:人类通过想象把记忆中或经历过的事件,以主观意识对抗自然力量,再创造形成的图像作品。即使是经过简单的连接剪裁图像,但是不影响艺术品的历史文化价值。(下图06

查海遗址“堆塑石龙”距今8000年,全长近19.7米,宽近两米,由大小均等的石块堆砌,平面展示的图像及长度造像的特征接近统一期的龙造像的表面肌理,有首、有身、有尾,材料运用契合造像的本体,整体气势恢弘,完成了各类风格的整合统一对查海玉匕文化的形成,规范型制打下基础。堆塑龙坐落在原始村落中心广场,具有公共艺术品属性,被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称为“文明发端”。查海堆塑龙与骚达沟岩脉龙的功能性相同,是公共群体祭祀龙的祭坛。图:查海文化石塑龙07图):

匕形器、玉凿、玉玦、玉斧/右图:骚达沟龙文化的前期鸟首雕刻龙、石凿,石匕形器骚达沟带孔石先在大块石料上打制石器初型,再以石片加解玉砂从主料断开,断面比较整齐,长面用坚硬的石核工具打制,起伏有序,简洁不失手工打制痕迹之美,至今日仍然感受到工匠坚韧的开拓精神;孔是方形孔,用小型尖利工具打制,为典型的骚达沟工艺特征,石凿尖部有使用的痕迹,半孔的标记是权器的象征。小型石凿是打制与磨制相结合技术加工而成,工艺细腻熟练,少数石匕(匕凿结合石器)造像与鸟首雕刻石器有线性关系是某种仪式的固定范式,等同查海玉玦龙与小南山玉玦龙的功能。多数小型接近实用器的造型,均无使用痕迹,应是祭祀礼仪用品。查海玉凿(见下:08左图)与骚达沟石凿(见下:08右图)器型相似,功能相同,为北方新石器相同文化期的石产品。玉斧延续杨家洼玉石斧型制,是权器,简洁无华,比例庄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工艺特征是典型的玉器加工技术。查海玉玦龙延续小南山玉玦龙的型制与概念.,工艺延续杨家洼的玉斧工艺,细腻精致,应为礼器。管型玉玦龙在创造性,概括性,艺术性方面,是玉玦龙中的精品。线性锯加解玉砂工艺的使用,为玉器的异型加工带来可能性。(下图08

 

查海的匕型玉器与骚达沟小型的功能相同,成组成套的出现是礼器功能的鉴证。器型有长有短,有粗有细,精致简约,是石凿器与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典范,也是查海文化的标志玉器。查海虽然有石塑龙的出现,但是在龙文化的延伸方面,小南山玉玦龙文化相同,玦龙之外玉器造型没有初期龙造像痕迹,证明龙在当时人类原始文化活动中出现了功能相对骚达沟以龙为神为文化中心的漫长宗教阶段更早的受外来文化的进入与影响,祖神文化开始逐渐成为当时人类文化活动的中心,即兴隆洼祖神文化的初始阶段。

2015~2019年,考古学家对黑龙江饶河县的小南山遗址进行深入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器型(左图)有斧、玦、环、璧、管、珠,匕、锛形坠饰等,距8600-9200年,比以往发现最早的玉器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左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的组配玉器。玉玦与玉璧(见09图)是小南山文化的标志性玉器,也是中国玉器从北向南传播的主要型制。骚达沟文化在初期阶段,以四分之三球体为为中心,有两条造像脉络:一:以鸟首雕刻龙为造型基础的龙造型石刻作品(见09图)。二:以四分之三椭圆形龟为基础的系列造像作品09图)。两条脉络均有抽象符号表达初始宗教的概念,龙系列有坐式龙造像,平面式龙造像,造像在嘴部分均有重点刻画,这也是骚达沟文化系列造像的普遍特征。对小南山由玉环到玉玦龙造型艺术的形态影响是可见的,或者说相同文化期人类对“神”意象表达的共识(祈求神灵对食物的保障与供应)。龟系列造像的重点器型是篦点纹石匕器/方形石壁器/方形玉石斧有学者考证人类最初的房屋建造是受乌龟的启示。在龟型器背立面中心部分有点状的打制圆形痕迹,这是新石器时期篦点纹在石器上的首次发现,做为龟甲文化最早的平面象征符号,并且组配的使用,对研究人类在新石器时期篦点纹的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艺术与考古价值。龟系列造像中另一件重要的玉石器,方形玉石斧。此斧的重点是在方形一个部分开口(缺一角),这个特征在方形石斧中具有普遍性,此缺一角的符号特征在新石器初期,具有重要的美学、符号学价值,其概念性、概括性、创造性在玉石器造型艺术方面是标志性玉石器作品,与骚达沟石雕龙嘴部、小南山玉玦龙缺口的造型具有相同的定义(龙或神像),而小南山玉石器的平面造型艺术形态更接近骚达沟龟系列玉石器平面艺术属性小南山玉玦龙北亚阿峰托夫山最初装饰性功能玉石器突然转变为龙或“”功能,这种造型艺术的改变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碰撞后,文化艺术定义方面的改变有些成为母文化,有些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小南山玉璧造型的意象连接:如光线/天空/太阳等空间性的非具体实物,与骚达沟篦点纹方形石壁的功能基本相同。(下图:09

以上玉石器成组配的出现,说明小南山与骚达沟的人类在新石器早期社会活动中,有规则的仪式性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常态(详细说明见末文)。成组配置包括:带孔的玉龙初级神像、方形玉石斧、有孔石球、篦点纹石壁(玉璧的原始器物)、篦点纹勾形石器、篦点纹匕形器,这些组配的篦点纹装饰石器,不只实用功能的改变,美学形式上的突破,而是中国北方人类在8000-9000年的时间段,进入用抽象符号定义概念(杨家洼泥塑龙圆形符号)的文化期阶段。

中华“龙”原始造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北方三地(杨家洼、查海/小南山/骚达沟)遗址的石雕艺术相比较,在新石器时期早期,相同的龙文化在三个地域有不同的造像艺术表现,文脉在横向与纵向连接方面艺术语言清晰相通。骚达沟岩脉石雕龙造像相对个体艺术属性的杨家洼泥塑龙,公共艺术品属性的查海抽象石塑龙,具有原始原创场景式公共雕塑艺术品属性的特征,是中华“龙”原始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组配玉石器文化的起始之一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图腾揉合成的一种综合,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综合图腾。龙图腾,不管它局部象马也好,象狗也好,或象鱼、象鸟、象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和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下图:010

      1),骚达沟遗址山顶平台龙造像,龙首部分解析:龙首有角,龙嘴上下张开、威猛有力,上颚用圆锥型石器打制的坑洼进行加持,坑洼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经历数千年的风化,打制的台阶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a:龙角突出的造像特征:“角”做为神(龙)的特殊意义,雕刻在骚达沟岩脉龙的头部是延续新石器时期初期坐立式神像的型制(见下图)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性造像。骚达沟岩脉雕刻祭坛有两条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一条是神像造像,一条文脉是法 从新石器时期骚达沟岩脉雕刻龙文化开始延续到吉林新石器时期左家山与红山文化代表性玉石器作品(玦型白玉龙/玉猪龙的标志性特征在骚达沟龙祭坛建立之前神像经过早期择石附型的初级阶段,到随型附意不规范的几何体造像中期阶段,终止于以形表意的骚达沟岩脉雕刻龙祭坛文化时期代表性神像作品:龙凤浮雕坐像)出现的以龟型龙为代表的篦点纹文化也随之结束。下图:011

   骚达沟岩脉雕塑龙出现明显的“角”特征之外,坐立式神像的立面开始出现龙凤浮雕,早期神像中有的雏形石雕造像,多数以异型为主,进入抽象表意的几何体坐立式神像组配时期,石斧、神像、抽象龙石造像三件为一组成为祭祀的常用方式。骚达沟文化出现浮雕神像与龙马造像组配后,几何体坐立式神像消失不见了,浮雕龙造像开始长方形石器立面出现做为祭祀012图)功能的玉石器常用器型组配。(一):玉石神像、玉石浮雕龙法器、玉石浮雕龙玉石凤鸟、玉石龙型斧、同时期人面石人。(二):墨玉人面女神像、墨玉龙斧、浮雕龙玉石法器、玉石龙马雕塑、玉石蚕型器、同时期人面玉人。(下图:012 

 

在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期7000年左右013图),骚达沟玉石器造像艺术已经从择石附形的打制阶段,经历随型表意的中期阶段,到以意造型的成熟期。玉石加工技术日趋完善,技术形式有:打制加磨制结合技术,石片加解玉砂切割技术,石器或木质工具加解玉砂钻孔技术,初期玉石器成品抛光技术。为左家山玉龙与红山文化精湛工艺与造型打下基础(下图:013

    坐立式神像(011)在骚达沟祭坛建立消失牛河梁红山文化中以玉箍型玉器再次出现(下图:014

 

通过对两地玉石器文化的对比,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玉箍型器与龙凤纹玉佩骚达沟龙凤平面雕刻坐立式几何体神像分解,三孔法器是骚达沟文化浮雕龙法器的另一个版本中国北方新石器时期7000年),与骚达沟文化期同时期的兴隆洼文化已经进入日本半岛桑野遗址,为中国北方神玉文化与日本绳纹陶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通文化艺术之路。(中国北方骚达沟玉石龙文化与日本绳纹时期火焰型陶器文化的对比图014)。

    b:坑洼加持的特征:从初始 坐立式神像延续而来的一种宗教仪式。人类由初始阶段在石器上打制神像的坑洼或者说从孔洞圆点状符号开始(见09图,龟型龙造像/坐立式初始神像,人类开启对不可知、不可抗拒力量的探索与挑战,衍生玉壁(龟龙体系:篦点纹石壁09)、玉玦(龟龙体系:方形玉龙斧龙嘴张开的抽象象征符号09)玉玦龙(龙的复合造像013等圆形神玉文化。骚达沟的玉石龙文化属性与影响,当地进入新石器时期西流松花江流域的左家山文化013图,玦龙与骚达沟女神文化的复合造像)玉玦龙。骚达沟早期龟龙文化向北进入黑龙江9000-8000年)嫩江流域的小南山文化体系09图)

2)骚达沟遗址山顶平台龙造像龙体部分解析:龙体接近龙首部分与原岩脉结合在一起,龙体中间部分翻滚弓起突出岩基,此种类动势的艺术表现力与客观观察力在石器时代艺术品中极为少见。脊部以不规则的打制坑洼做为符号重点表现,与石龙嘴部形成动作连接。翻滚起的腹部平面有不规则痕迹似龙鳞,工艺过程是用双手持斧状石器,以刃部连续剁击制作而成。直到今日,也是加工花岗岩雕塑的重要工艺。 

a:龙体平面为横向长方体010图),上部边缘有坑洼,中部以龙纹装饰,此平面结构图式开启了北方横向三段式结构玉石龙法器文化,是新石器时期象征王权与神权法器的主要结构方式,新石器时期骚达沟文化三段式孤品玉龙(图014)。红山文化牛河梁法器双猪首三孔玉器(图014)。      

b:龙体平面以石斧剁制龙鳞纹010图),开启了器物表面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装饰先河。相同时期的文化发现: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吉林市骚达沟区域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左家山下层文化的陶片,以“表皮素面或饰纹饰,纹饰有篦纹、划纹、指甲纹和按压纹”陶器为主要特征。

 3),骚达沟遗址山顶平台龙造像龙尾部分解析010图):龙尾由打制与石片切割的棱锥体抽象符号表现,锥体尖部向上,有翘尾动势,与石龙头部的锥体龙角呈首尾呼应之势,造像符号可能是从水中的鱼尾或鸟尾部造型启示而来,其抽象表现力堪称经典之作。

与主龙成呼应之势的凤(凤的雕塑命名来源于龙凤浮雕坐立式神像011,接受主龙的呼唤,从远处而来,攀爬在山体边缘,更为奇妙之处是以不规则的坑洼符号表现凤的的嘴部,似成排成列。此类突出嘴部艺术表现的凤造像符号特征,在吉林市西郊区连续成组的发现,是骚达沟山顶石雕龙艺术语言传播扩散的结果。通过结合山脉周围形状各异的岩石营造出立体三维效果,这种成组表现的场景,是从单个造像发展到具有情节叙事功能时期,加持的圆形坑洼符号脱离了择石附型的初级艺术行为阶段,发展到由顺服客观条件到挑战克服不可知苦难环境的中级主观创造阶段。成组的场景表现方法,具备公共纪念碑艺术的典型叙事与记录雕刻特征。

       二,中华“龙”原始祭祀文化的发源地

         根据圣经《创世纪》和其他古籍,早在人类存在之前,蛇(龙)就生活在伊甸园了,一切必要的养护工作都是它们在做。《圣经》中的蛇不仅仅是一个行走在地上的蛇,它能和夏娃交谈,知道智慧之树Tree of Knowledge)的真相。《创世纪》宣称“蛇(龙)是上帝创造的所有生灵中最精明的”,就是对这一点的承认。 骚达沟遗址山体坡地随处散落堆积陶片与石器,多层次叠压,表层陶片碎小丰富,在已经被破毁的深土层中,偶见散落丢弃的小型手工砂岩作品3件,其中一件造型古朴,具有女性面部典型特征的头像雕塑,通过对这件雕塑的工艺技术与造像特征判断,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期早期渔猎民族的典型手工制品,说明山顶岩脉龙在新石器时期早期就已存在。015图)

陶器残件夹细砂量较高,也有粗细砂都有的陶片,均无纹饰,器壁薄厚都有,器壁有内外灰色,有外灰内黑色,质地疏松,吸水性较强,有器耳,器足,器底,器壁。首都师范大学杨文昊教授在《西团山文化毁器葬俗研究》一文中:“毁器葬俗由来已久,考古材料中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随葬品中出现了先打破 尖底瓶和长颈壶一类器物的口再埋入的现象 。”在山体坡地偶遇打制页岩石器四件,石片刮削器,长条形半孔石刃器,三角形石刃器,重型石刃器一件,均有毁坏痕迹,打制方法与山顶岩脉雕刻龙工艺相同,即没有进行修理台面的技术处理,也没有使用痕迹。这种粗糙的小石片工具,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中,连续发展的典型石器型制,他们用小石片作为工具,并将其中一些石片打磨尖锐用以切割肉类,剥制兽皮,加工木材。在骚达沟遗址坡地发现重型砍刀一件,刃部有残,说明当时可供人类渔猎和可食性植物减少,或季节性食物需要狩猎大型食草动物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可能出现为争夺生存资源而与其它部族自相残杀,山顶岩脉雕刻龙祭坛的设立是用来祈求神灵的保护,做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期早期渔猎氏族部落祭祀活动遗址,被后来的族类继续延用,是一件正常的事,天下本就无新事。

 

于筑

我来,是对原有的进行补充,不是毁坏,也不是创造!2022715日于“大荒堂”

参考资料:

文首引文:台湾学者黄翠梅女士

中国东北原始文化论文集/李恭驽 高美璇著

考古通史/(英)保罗•巴恩编著

李文信考古论文集/李文信著

吉林考古文献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83535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22899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